校区新闻

[转帖]厦大教工44期---我看漳州校区

时间:2004-06-29 来源:转贴 浏览:774

[URL=http://210.34.22.238/shownews.asp?NewsID=8163][/URL]

来源:厦门大学工会 时间:2004-4-7 16:46:22

我看漳州校区

郑剑顺

2003年秋季,5500名新生入住我校漳州校区,揭开厦门大学发展史新的光辉一页。转眼一学期过去,我想前往领略新校区雄姿伟貌的愿望总因一些冗事而延拓。3月5日,此愿望终于实现。根据我从校园网上了解到的校车行车线路、时间和快艇出发时间,我一路顺利地到达新校区。陆-水-陆联运,环环相扣,衔接紧凑,无须老师们排队、购票、等候,老师们便捷准点到达新校区。行程约45分钟。我不由得赞叹学校管理者的精心周密。行程中在车、船上都有舒适座位坐,熟人交谈,不知不觉,更觉话长路短。

从漳州港码头到新校区,昔日坎坷小土路已成崭新的水泥路,宽阔整齐,展现正在开发的漳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风采。

客车的终点站是新校区大门。进入大门,迎面即是一列摆开相联的嘉庚楼群,中间主楼还在建,两旁各两栋的附楼已于去年秋季开学前落成,是新校区的教学区。主楼前有喷水池和广场。嘉庚楼群的右侧有待建体育馆等预留地,有塑胶田径场,有篮球场。再往右是新校区的生活区,有饮食大楼(师生食堂),有超市、工商银行、宾馆,有学生宿舍区(公寓)等。嘉庚楼群左侧有正在建设的嘉庚学院;后面还有在建的二期工程,包括科学实验大楼、教学大楼、图书馆大楼等,有小水库(人工湖),有绿地,有果树、林木,有山峰……整个校区占地2568亩,已建20万平方米,正在建设的二期工程也有20万平方米。这里依山面海,与校本部隔海相望,遥相辉映,延校本部建校空间,承校本部建筑风格,教室更加宽敞,学生宿舍每4人一间,每人一部电话,有卫生间,餐饮、购物场所更集中在生活区,给人以更清新、更舒坦、更开阔、更幽静、更具现代化的感觉。

漳州校区的一位部门负责同志陪我在新校区转了一圈,我边听他的介绍,边看眼前的新校区:一幢幢高楼、一处处胜景,一片片绿地,连连赞叹不已。这里的昨天还是偏僻的海边小山村,今天已“旧貌换新颜”。这种变化,饱含决策者的智慧、开发者的汗水和各方的理解和支持。漳州校区建设,得到教育部、省政府和漳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漳州市政府投入资金1亿多,在批地、征地、拆迁等事项上给予有力支持和便利、周到服务,使一期建设工程顺利如期竣工,并获省重点项目建设优胜奖。地方政府在新校区管理上也给予密切合作和配合,如电话通讯上新校区拨打校本部“218”不以跨区计,为新校区工作的教职工办理小灵通“一机二号”,在两校区之间的交通运输上提供方便等。这是漳州校区建设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点。

发展是第一要务。厦门大学要发展,这是科教兴国、科教兴省、兴市的迫切需要,是全体厦大人的共同愿望。如何发展,往哪里发展?在地域空间上舍远求近只是一厢情愿,现实没有为我们提供这种机会和条件。给我们这种机会和条件的是厦门海湾的对岸——正在建设、崛起的漳州新校区。2004年秋季,这里将有7000名新生入住,新校区两个年级的学生数将达12000名。这种发展仅凭老校区是不可想象的。嘉庚学院的一位副院长高兴地告诉我,嘉庚学院今年的招生数是1800名,比去年500名的招生数翻3番多。该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由厦门大学和厦门嘉庚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创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校园、独立财务、按新的办学体制运作的学院,依托、共享我校丰厚的教育资源,形成同类院校得天独厚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新校区给嘉庚学院的创办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空间,将为我省高等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前进的道路上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矛盾需要解决,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需要克服。到新校区上课的老师在回答我的采访时,老师说“已经适应了”。几位学生在同我交谈中,对新校区的学习、生活条件表示很满意,认为是学习的好地方。我想,新校区建设有个过程,适应、调适、完善也要有个过程。舒适、优越的环境和条件需要全体厦大人共同去创造、去改善,需要弘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去奋斗、去实现。俗话说:“有苦才有甜”。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未来的漳州新校区一定更美好,更令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