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漳州校区的人,都会陶醉于眼前这幅美好的画卷:大气、前瞻、继往开来的嘉庚风格建筑;生机勃勃的校园绿化;一排排停放整齐的自行车;运动场上、游泳池里,处处是年轻矫健的身影;图书馆内、教室中,学生们求知若渴;教职工顺畅往返于厦门湾港两岸……在海的那一边,一群传承厦大精神的南强人,在办学管理的舞台上,继续演绎着厦大的精彩。
新的“三共同”
在校区,学生工作是这样开展的:几幢学生公寓楼组成一个园区,若干个园区设立一个学生工作站,辅导员就办公、住宿在园区公寓楼一楼,一日三餐与学生同在学生食堂用餐,手机号码向学生公布,24小时开机,学生如有需要,可以在第一时间找到老师。
这种园区管理模式,不仅首开我校学生管理的先河,在全国也为数不多。园区发生了什么事,辅导员都能及时了解掌握。规范的管理不仅没有影响师生的关系,反而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感人事迹,正如一名学生在“我与漳州校区”主题征文中写到:“我想把感动献给我们的辅导员……他们的工作是不断地和同学打交道,他们的娱乐是和同学一起联欢。他们的工作是繁琐的,有时甚至为了某个同学的一件小事在校本部和校区两头奔波。还记得在军训摄影展上看见的一幕,一位辅导员在陪同学拉练途中,啃着馒头的样子,那是多么可爱的模样啊!……”在今年1月中央、省、市各级新闻媒体对我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题报道中,漳州校区学生园区管理模式及其效果得到充分肯定和广泛好评。
寓引导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之中
“谁说校区沉寂,我们的精彩无限。”学习之余,活跃在校区校园文化舞台上的同学们骄傲地说。这边是博学刚刚出炉的《博闻》刊物,那里映雪的辩论赛如火如荼,还有勤业精彩的篮球比赛;昨天笃行与港尾镇的广场文艺晚会刚落下帷幕,今天又见到囊萤大型文化艺术节的宣传海报;校区“周末文化广场”、师生诗文朗诵表演会、党团知识竞赛……,琳琅满目的文体活动演绎着校区的精彩。
“下课了干什么?”“听讲座去!”始于1996年的百科知识系列讲座传承到校区,每周至少五讲。贴近热点的选题、专家教授主讲、多学科的视角,深深吸引着校区的莘莘学子。仅2003—2004学年,校区就成功举办126场百科讲座,若以每场听讲人数250人计算,校区学生一年来平均每人听了7次全校性的学术讲座,各院、系,学生社团组织的丰富多彩的讲座、报告,更是不胜枚举。
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校区在努力创造一种既汲取校本部八十余载厚重的文化积淀,又融合校区新鲜韵味的人文气息,她显示出蓬勃向上的活力,赋校区以生命。年轻的校区正在日新月异地成长为名副其实的一流大学校园。
是管理者 更是服务者
“我们所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校区一万多名学生能够专心学习、愉快生活,健康成长,到这里上课的老师在校区无后顾之忧。”这是校区从事管理、服务工作同志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校区,“以人为本,用心工作”的服务意识渗透于办学管理的方方面面。
校区学生宿舍的晾衣架原本和很多高校一样,都是一根铁丝,校区的老师发现,衣服在晾晒的时候容易滑动到一块。校区对所有晾衣架进行改造,用镀锌管取代了铁丝架,对每根镀锌管做了细心的分隔,这样晾晒的衣服各就各位,再也凑不到一块。
现在,校区近8000辆自行车,不论在生活区,还是在教学区都一样整齐有序地停放。校区同志的用心、努力工作改自行车杂乱无章地摆放为校区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在校区,管理、服务人员与学生、教师联系的渠道随时畅通。管委会主任信箱、学生工作站主任信箱、上下班的车船上、学生工作站、电话、电子邮件、BBS等都成了他们听取意见、建议的渠道。条条渠道,种种办法都便利通畅。
校区开办伊始,许多工作需要完善。
“要是教师休息室的电话可以直拨本部就好了。”一名老师在车船上向校区管理人员建议,第二天,电话拨通了。
教学区到生活区有1公里多,“要是中午到宾馆吃饭及下午上课有车接送就好了。”很快,接送教师往返漳州港码头到校区的公交车服务延伸到校区内,问题解决了。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
校区开办至今已接待40000多人(次)参观考察,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都对校区办学管理给予了充分肯定;不仅学生满意,家长称赞,就是美国哈佛大学、“国际七校联盟”等国外名大学的领导、专家都夸奖校区“理念一流,管理出色”,“从校园建设、设施配置、学生质量到管理到位,是印象最深的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