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党委书记 王豪杰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老师、同学们:
今天是伟大的爱国华侨领袖、厦门大学的创办人陈嘉庚先生诞辰130周年的日子,我们在这里举行厦门大学陈嘉庚纪念堂揭牌典礼,深切缅怀陈嘉庚先生爱国兴学的丰功伟绩,表达对校主嘉庚先生的深深怀念和无限景仰之情。
陈嘉庚于1874年10月21日出生在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即现厦门市集美区)。1891年前往新加坡从父经商,后独立经营菠萝罐头厂、米店和橡胶园等。1916年后,以橡胶和胶制品业为主,鼎盛时期其销售网遍及全球,被誉为新马树胶王国的四大开拓者之一,成为驰名海内外的大实业家。
陈嘉庚从小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奉献的高尚情操,虽身居异邦,仍心怀祖国,他深感祖国积弱乃国民缺乏文化素质教育所致,故而抱着“教育救国”、“教育强国”的信念,立志报效祖国,倾资兴办教育等公益事业,以尽国民天职。早在1913年,他就在家乡创办集美小学,后又增办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业等校,统称为“集美学校”。1921年,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亲自选择校址、校长,主持建筑校舍,高薪聘请名师。在侨居地新加坡亦倡办和赞助许多学校,形成陈嘉庚广泛的开放型教育体系。尽管遇世界经济危机,企业经营未能转机,外国银行停止贷款,他仍多方筹措经费,百折不挠维持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办学。1932年,对外国财团答应以停止支持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为条件保护其企业经营,陈嘉庚均断然予以拒绝,他说:“企业可以收盘,学校绝不能停办!”一些亲友力劝他停止支持厦大以全力保住自己的企业,陈嘉庚明确表示“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为了支撑厦大办学,陈嘉庚想尽各种方法筹集经费,变卖了橡胶园、陈嘉庚公司股本和在新加坡的三幢大厦。1937年,厦门大学改为“国立”后,陈嘉庚极为关注其发展,1940年回国慰问期间,还特地到迁往内地长汀的学校视察;1949年归国亦来校访问;1952年定居集美后,仍继续募资、筹划扩建学校。从1951年到1954年,由他经手筹措经费、设计、监督建成的校舍,就有二十四幢,其中,有可供五千人集会的建南大会堂,可容两千个座位的图书馆(成智楼),有生物馆(成义楼),物理馆(南安楼),化学馆(南光楼),医院(成伟楼),教工宿舍国光一、二、三,男生宿舍芙蓉一、二、三,女生宿舍丰庭一、二、三,以及大型海水游泳池,十万平方米的大操场和室内运动场等。
陈嘉庚先生这种倾资兴学、报效祖国的爱国精神,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著名人士的高度评价。1945年,毛泽东称赞他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并写成条幅送给他;1984年,邓小平为《陈嘉庚画册》的出版题字“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江泽民说: “陈嘉庚先生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令人敬佩,他热心办教育令人称颂、敬仰”。并号召“弘扬嘉庚爱国精神,振兴中华教育事业”。
厦门大学能有今天的辉煌,与陈嘉庚先生当年的精心谋划和呕心沥血所奠定的基础是分不开的。建校83年来,校主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早已成为厦门大学的宝贵精神财富,1981年60周年校庆,学校即在建南大会堂四楼建立“陈嘉庚纪念堂”,展示陈嘉庚先生的生平事迹,供全校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参观瞻仰;由于重修建南大会堂,2001年80周年校庆,学校临时将“陈嘉庚纪念堂”迁至嘉庚楼群颂恩楼三楼展出。今年,为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30周年,学校决定将“陈嘉庚纪念堂”建在陈嘉庚先生亲自奠基、设计、督建的厦大第一幢大楼,以作全校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缅怀嘉庚先生、弘扬嘉庚精神的永久性纪念场所。
今天,我们缅怀嘉庚先生,弘扬嘉庚精神,就是要学习他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就是要学习他倾其所有、兴办教育的巨大勇气;就是要学习他不断探索、勇于实践的学习精神和创新精神;就是要学习他卓越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
嘉庚精神,昭示后人。我们纪念嘉庚先生的最好方式,就是把他亲手创办并为之呕心沥血的厦门大学办得更好,实现他希望厦门大学“为国家前途放一异彩”的心愿。
我们深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嘉庚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奋斗,学校确立的要在本世纪初把厦门大学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