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区新闻

“我与漳州校区”主题征文选登 漳州校区:新南强的再造

时间:2006-10-31 来源:不详 浏览:

人的幸运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我把自己能成为第一批执教于漳州校区的厦大教师看成我一生中的最大幸事之一。当我第一次走进漳州校区的校门时,我便马上切切实实地产生了强烈的亲和感。我最想脱口说出的话就是:“漳州校区——厦大南强之再造!”一年后的今天,我的这种感受已由一时的激情变成了深刻的体验,我对漳州校区的爱恋也由抽象模糊变得更加具体。

无论是登上校区宾馆的楼顶,还是驻足校区内的湖边;无论是攀爬上高耸的山坡地,还是徜徉于蜿蜒的小石径,我都能一览方圆两千多亩的校园。生活区和教学区自然分开,嘉庚特色的建筑充满灵动和厚重,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和谐大气。

当我走进窗明几净的教室时,我迎来的是第一批入住漳州校区的新生的笑脸,他们甚至比我更幸运。在远离喧嚣的一方净土上矗立起的崭新校舍本身就是一种新精神的凝聚,这些新校舍不仅全面移植了老校区的建筑样式,更带进了符合世界性办学理念的新思维。生活在这全新的校舍自然会有一种全新的精神状态,渴求知识成为来自全国各地学子铆足了劲的竞技动力,乘着新车、新船赴漳州校区上课的老师们也饱含了热情,经营好漳州校区,建立好的校园文化很快便成为全体厦大人的共识。退休的老教师们来了,师兄、师姐们也来了,许多院系把师生的集体活动安排到了漳州校区,甚至连全校性的运动会都移师到了漳州校区的新田径场。

到漳州校区上基础课,根据学校的全新管理思路,我第一次给配上了助教,来回将近两小时的路程既给了我们放飞心情,纵情饱览厦门山海之美的机会,更成为我和助教乃至和别学科教师相互切磋教学心得、相互交流知识信息的好场所,破浪的快艇、飞驰的巴士都成了平时较少有机会相互交流、认识的教师们的“流动沙龙”,担任我的助教的是我的一名研究生,一学期课程下来,他不仅对今后当老师有了更多的信心,而且他的学业也日见精进,完成的毕业论文也达到了优秀水平。

主讲教师和助教的搭配模式本来是老厦大的优良传统,借着漳州校区教学模式的更新,这一传统获得了再生。学生有感于学校对新生基础课的重视,学习干劲更足了,课上全神聆听主讲教师的授课,课间和课后,多数同学都主动围拢到助教周围,质疑问难,气氛热烈。因为有了助教的配合,主讲教师敢于布置一些作业了,便于临时出差开会了,师生的精神状态都调整到了较佳的程度。

人常说:教学相长。在漳州校区的基础课教学中,在教务处安排的全校讲座中,我都能深深体会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对我讲好课之愿望的推动。当我在漳州校区开设全校性讲座时,刚好碰上我曾任过课的班有课,他们早早就通过电话向我表达了既不想耽误课,又不愿放弃讲座的愿望,我当即答应另外再抽时间专门给他们再讲一次,这才算勉强解了围。

讲座结束后的那天晚上,我住在校区的宾馆里,静谧的环境,加上外面淅淅沥沥的雨声,竟触动了我的灵感,纠缠了我数日的一篇文章的思路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第二天一早,我早早就起了床,第一次把整个漳州校区看了个遍。在生活区,我看到整齐排列于楼下的新自行车;在校园的草坪上,三三两两则是晨读的学生、早锻炼的学生,我禁不住想:此前或许还是荒芜的山丘,如今因为一座新校园的矗立而变得富有生机,我把早已准备好的数码相机打开,拍下了几幅这充满活力的画面。我将把这些画面储存到我的电脑里,发送给远方渴望来厦大的学子以及他们的老师、家长们,发给想进一步了解厦大的国际友人们。

漳州校区,您已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您的前景必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