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区新闻

[转帖]厦门晚报 “哥哥姐姐”助我们登高望远

时间:2006-10-31 来源:不详 浏览:

“哥哥姐姐”助我们登高望远

(2004-05-07 11:43:01)

厦大漳州校区学生为驻地小学支教的故事

龙海大径小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但从上个月开始,这所小学可能成为全国“师资”力量最足、“教师”素质最高的小学——150多位厦大漳州校区的学生成了这里的免费“教师”,他们将长期承担200多位小学生的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教学。

大径小学的孩子们更乐意称这些大学生老师为“哥哥姐姐”。

孩子们看不懂英语歌词

厦大与大径小学只有几百米的距离。然而,这是一座现代化的高等学府与沿海渔村之间的距离。走在前往大径小学的路上,人们都能感受到这种距离的存在:厦大校园内绿草茵茵,校道宽敞,几步之外,通往大径小学的是一条黄泥小路,小路两侧植满木麻黄和芒果树,村民在树下织渔网、挖海蛎。

4月底,记者来到大径小学采访。两位大学生正为六年级的孩子进行口语训练,她们要求学生走上讲台,用比喻描写一个人的特征,而且让同学明白你是在说谁。孩子们起初都很拘谨,“姐姐”一再鼓励他们,终于,第一个孩子上台了,第二个、第三个……

另一间教室里,“姐姐”为孩子们上音乐课。“姐姐”在黑板上写下《雪绒花》的简谱、中英文歌词,并要求孩子们抄在本子上。但孩子们以前从未上过英语课,面对着一个个单词,不知如何下笔。

“我们尊重大学生的知识特长,他们的创造力和才情对孩子们的成长太有帮助了。”大径小学校长陈跃辉说。

耕耘支教“试验田”

几个月前,厦大漳州校区映雪园区团委副书记张伟对陈跃辉说,准备组织大学生长期为大径小学支教。张伟说:大学生们曾到大径小学几次,感觉到农村教育与城市的巨大差别,大学生想到了义务支教。

得到大径小学的同意后,漳州校区第一党支部在校园内贴出了海报,同学们报名十分踊跃,人数达到150多人。“师多生少”,组织者做了细致的安排,支教的大学生分成美术组、音乐组、基础辅导小组、体育组及党员课外辅导员组5个小组,承担起小学的思想品德、音体美等素质教育课。大一的课程较松,不少大学生一、二节没课,索性把小学的早读课也“承包”了。这样,每天约有20名厦大学生在大径小学上课,每位大学生大约每两周轮到一次。

由于“老师”是流动的,为了确保课程的连续性和教学质量,大学生们要集中备课,讨论如何将课程上得更生动丰富,组长要经常到课堂“第一线”检查。

4月12日,支教学生与大径小学师生举行了一场联欢会,支教正式开始了。

“他们就像一台望远镜”

孩子们和家长都十分欢迎大学生支教。

小学生许艺娜说:“毕竟我们是农村的孩子,知识面较窄,学到的知识没有城市的孩子多,现在大学生到学校来,教我们很多从来不知道的东西。”许李平同学在作文中写道:“他们就像一台望远镜,使同学们能看得很远、很远,了解世界的广阔,知识的无穷无尽。”

孩子们很快爱上了“哥哥姐姐”,下了课,“师生”之间还电话不断。孩子们好奇地走进了厦大校园,与“哥哥姐姐”一起参加各项活动,有的还结伴到附近烧烤。

最让家长们高兴的是,孩子们的英语课可以补上了。城里的孩子从小学三年级就上英语课了,农村小学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师资。农村孩子升初中后,英语课将拉下一大截。厦大学生已准备分组为孩子们补习英语。

陈跃辉校长则积极向村里争取资金添置电脑,因为“每一位大学生都可以成为很好的电脑老师”,这所小学的孩子可以享受“一对一”的电脑教学,这恐怕也是全国少有的。

“我们的支教是长期的,而且希望通过这200多位学生,去认识200多个家庭,帮助他们。”张伟说,大学生们还准备为学生的家长开展普法和扫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