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30 09:17:43)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林森泉 谭不 佘峥
昨天最忙的是谁?是厦门日报社派发报纸的工作人员和宝岛眼镜的10名志愿者,他们昨天下午就早早地把报纸运到厦大漳州校区,然后忙着折叠,正以为万事俱备的时候,几千双手伸过来要报纸,他们才知道自己失算了:“两只手根本不够用。”最后,工作人员只得将报纸放在地上,让同学们自己拿。人潮拥围着分“抢”报纸,挤不进去的人不断地招呼里面的同学“帮我拿一份”,最多的一人拿了8份,他说,这是帮两个寝室的同学拿的。
同学们首先就被“厦大研究生院跻身社科十强”这条新闻吸引住了。文科类的同学非常兴奋,一位同学说,这增强了我报考本校研究生的欲望。自然科学类的同学看到在“自然科学十强排名”上没有厦门大学,显得有点失望。一位同学说,你们报纸能不能帮我们调查一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厦大自然科学的发展?
看得出来,同学们对厦门日报双语周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位同学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报纸,看到里面的《commontalk》,兴奋地对旁边的同学大叫:“厦门还有英文报纸呢!”旁边一位厦门本地的同学则说:“才知道啊,我都看了几年了。”这位外语学院的同学说,正是厦门日报的双语周刊让他对英语产生了兴趣,今年高考英语他差一点就拿了满分,因此选择了外语学院。一些同学对双语周刊举办的英语沙龙很感兴趣,认为收费不高,只是不方便到岛内。一个同学恳切地询问:“英语沙龙能够办到漳州校区来吗?”
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厦门日报。一位从河南来的女生翻看着报纸说,好漂亮的,比我们市的报纸好看多了。她旁边的同学显然对购物更感兴趣,仔细地看着商业导刊黄金周国庆专号,她指着《国庆逛街去》这篇文章对同学说:“好多shopping的地方呢!我们去买衣服吧!”同学捶捶她的脑袋说:“笨啦,我们要军训到10月6日呢!”小姑娘一脸苦笑说:“那就以后再过去了。”但她仍然仔细看完那篇文章。她说:“我要‘预谋’一下。”
对于很多老生来说,阅读厦门日报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在篮球场找到一名正在打篮球的大二男生。他说,去年他刚来漳州校区时,非常失落,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生活没有激情;有一次偶然从厦门日报“海燕”版上看到一位老教授回忆抗战时期的厦大生活,非常受震动。他说,看到当时他们那么艰苦都能挺过来,而自己现在条件这么好,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这位戏称“从此枯木逢春”的工科男生投了一个漂亮的三分球后对记者说,可能由于学工科的缘故,以前很少看报纸,但现在基本上每天都会买厦门日报看,从上面可以了解厦门的现在,回忆一下历史,还可以看看以后的发展趋势,这样就不再有被遗弃的感觉了。他看着操场上几千名大一新生说,我相信他们不少人也和我当初一样,失落而迷茫,希望日报社能在报纸上给他们以引导。他盯着记者说,真的,这很重要。
侧记
厦门湾的心脏在跳
昨日下午4:50,阳光特别柔和,站在台阶上看,操场上密密麻麻坐着几千名穿迷彩服的学生,与绿色草坪俨然成为一体,分不清是草坪还是人。但记者感觉到几千颗心脏在跳动,感觉到整个操场在砰砰跳,感觉到厦门湾南岸的脉动。
4年前,记者多次采访路过此地,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一条窄小的公路蜿蜒穿过,光秃的山到处是裸露的石蛋,零星几棵相思树和马尾松点缀着山脚。3年前,就在记者离开漳州的那一年冬天,有人告诉记者,厦门大学要跨海来漳州办新校区,就在招商局漳州开发区、就在龙海港尾,就在记者多次路过的那一片贫瘠的土地。
没想到如今一所跟厦门大学校本部一样美丽的学校就惊现在我面前,拱门、红瓦、斜屋顶、大台阶、走廊,跟厦门大学校本部一样极具闽南建筑风格的韵味。厦门大学校领导告诉记者,现在学生规模已达到12000人,2007年要达到2万人。校舍规划建筑面积是60万平方米。
厦门大学向海湾的拓展,意味着厦门向海湾的扩展。厦大党委书记王豪杰认为,厦大是卒子过河,先走一步。他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天然良港港口都是两岸繁荣的,不可能只有繁荣一半的,现在厦门湾北岸港口已经繁荣起来,南岸走向繁荣也是必然的。
昨晚8时,在漳州港码头,记者看见往来的人流如潮,港口一片繁忙。厦大一位老师认为,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厦门、漳州经济的不断融合,厦门手机以后在漳州港很快就会没有“跨市漫游”收费。
厦大党委书记王豪杰告诉记者一些幕后新闻,厦大要发展,新校区选址曾几易其地,但厦门土地资源紧缺,不跨海发展,就没有发展空间。
厦大的发展,是在漳州找到发展的资源,也是厦门知识经济辐射的体现。“校在海上,海在校中”的厦大这一跨,两只脚同一颗心脏,把厦门湾南北两岸紧紧连在一起。
原声
厦大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潘世墨:万人同时博饼,这可能是厦门博饼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有人和我开玩笑说,可以去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一届新生来自包括台湾、西藏等在内的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还有日本、韩国等海外学生,通过博饼,学生们感受厦门的风俗,这能帮助他们尽早地融入厦门。
中秋是人们最想家的时刻之一,但是,学生们通过博饼活动,能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和快乐,也就能帮助他们减轻想家的痛苦。
感谢厦门日报社。厦门日报社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厦门商报党总支书记谭邦君:今天来到厦大,就想起我的大学生活,以及当初的青春和朝气,愿厦大越办越好。
厦门日报社副总编辑、海峡生活报总编辑吴金华:希望厦大学生把厦门当成自己的家。
厦门晚报总编辑朱家麟:我走过十几个国家,我也曾在国外留学过,但是,我没有见过这么漂亮、这么优越生活环境的大学校园,而且,厦大漳州新校区日新月异,我最近一次来的时候是今年七月份,但是,现在的校区,又比几个月前美丽了许多。
作为厦大培养出来的学生,今天看到这么美丽的厦大新校区,我很骄傲,很自豪。我认为,新校区是厦大今后飞跃的平台。
(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