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区新闻

[转帖]厦门大学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纪实

时间:2006-10-31 来源:转贴 浏览:

新华网福建频道 2005-01-23 10:33:07

--------------------------------------------------------------------------------

美丽的鹭岛南端,碧波荡漾,白沙如绸。大海之滨的五老峰下,绿树成阴,花香四季。著名高等学府厦门大学就坐落在这里。

80多年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倾资创办厦门大学时,亲自立下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这成了这所享誉海内外的全国重点大学不变的追求和前进的动力,8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学子从这里成长成材、奔赴四方,为祖国的建设贡献着聪明才智。

教书育人,是学校的天职。厦门大学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同样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此,厦大领导者有着清醒的认识:只有不断加强与改进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才能造就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建设者。为此,多年来厦门大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积极的尝试,形成了一整套有传统、有特色、行之有效的做法。

让“四种精神”深入人心

厦门大学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同学校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教育相结合,总结出了具有高度认同感的“四种精神”: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福建第一个党支部书记罗扬才烈士的革命精神,抗战期间厦大内迁闽西的艰苦办学、自强不息精神,以王亚南、陈景润为代表的科学精神,并以直观的形式“固化”下来,促其深入人心,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活教材。踏入厦门大学的新生,上的第一课,就是“四种精神”教育。

在厦大校园,以陈嘉庚先生及在陈嘉庚精神感召下以捐建的校友的来命名的许多建筑物、陈嘉庚先生铜像、纪念馆等,无不都在向厦大人述说着感人的爱国精神;一直保留的由罗扬才烈士创办的福建省第一个党支部的活动场所,经常是新党员入党宣誓和学生党员开展活动的地方;每年4月6日厦大的校庆日,厦大总要邀请一批老校友回校,请他们用亲身经历向年轻的学子讲述厦大的“四种精神”;一支由老教授组成的报告员队伍,常年对“四种精神”进行研究,撰写报告,并到各院系和学生社团活动中演讲,宣传“四种精神”;每逢清明节,校园里罗扬才、萨本栋的陵墓前,前来扫墓和瞻仰的学生排起了长队。

除了用纪念馆、雕塑等物质形式“固化”下来之外,在这些场所召开的主题班会、党团活动等则成了“四种精神”教育的鲜活载体。厦大学生处副处长王康平说:“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都搭载着教育精神,它们不是可有可无的。”一位厦大毕业的校友说,走进厦大,你就会被浸染在先辈们的“四种精神”中,走出校门,你就会多了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满怀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

把支部建在班级上

临近寒假,厦大党校常务副校长林辉还是不能闲下来,他要安排下学期党课方方面面的事。“各院系的名额已经分解下去,但一到上课时肯定要突破,要求来的学生很多呀,他们想了解党的知识,我们欢迎。”林辉说。

据了解,厦大目前参加党校学习的学生已有2万人次,在校生中有6000多学生党员,截至2004年6月,本科生党员比例已达11.78%,研究生党员比例达41.67%(不包括在职研究生),已形成了一套发展党员的规范程序,党建工作走在全国高校前列。

把支部建在班上,是厦大党建的一大特色,也是依托党员学生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

随着学生党员的队伍发展壮大,厦大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决定把党支部建在班上,并由学生党员担任支部干部。 据了解,现在厦大已经建立了175个本科生和研究生党支部,支部书记多数由学生自己担任,学生完全成为支部活动的主角。

“学生党员就在学生当中,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是最明显的。”在厦大很多院系,学生党员的照片被张贴在宿舍大楼的最显眼位置。“这些党员同学是最棒的,是我学习的榜样。”一位大一新生真诚地说。在厦大漳州校区笃行园区,设立了“学生党员联系同学服务岗”,党员的照片、QQ号码都贴在宣传栏里,同学有什么困难可以找党员同学帮忙,如果有什么烦恼事也可以跟党员同学说。博学园区率先成立了学生党员督导队,提出了“有困难请找党员”的口号,在门口及各栋楼口悬挂学生党员的相片及联系方式。目前漳州校区各学生园区都成立了党员督导队,在协助学校管理和学生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早操考勤、夜间督导等方面展现了党员的先进性和优良作风。

遍布于学生宿舍区的“党团活动室”,也成了党组织联系、帮助、教育学生的最基层阵地。“许多学生入党的启蒙教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漳州校区囊萤园区主任张琥说。

用爱心构建系统工程

期末复习考试时间到了,可是厦大凌云楼施工工地的噪音却吵得人心烦。“有没有人来管管这事儿呀?我们要复习呢。”不久前厦大BBS上出现了这样的一条帖子。帖子发出的第二天是星期六,中午,一个中年人出现在建筑工地上,他就是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很快,噪音问题解决了。

在几个学生食堂里,细心的人会发现,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潘世墨经常和学生一样打菜吃饭。“经常看看,既可以了解食堂办得好坏,也可以观察学生的生活情况。”

和潘世墨一样盯住学生饭碗的,还有学生宿舍园区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呼吸”的老师、辅导员,因为学生饭碗里会反映出不少真实的信息。在漳州校区有30多位这样的老师和辅导员,他们每个月有一半时间是和学生一起吃住在园区的,虽然他们中的许多人家在厦门岛内,而且家中还有年幼的孩子……

“你得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喜欢什么,想做什么,并和他们共同来探讨。以爱换爱,以你对学生的爱护换来学生对你的爱戴,用你的爱心换来学生对你的尊重,这点比什么都重要。如果还以正面灌输、我打你通的老套路来做网络时代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显然不合时宜了。”潘世墨的话是厦大许多老师辅导员的共识。

厦大党委书记王豪杰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高校个别部门、个别课程、个别老师的事情,而是全校上上下下乃至全社会都应普遍关注和参与的一个系统工程。”有了这样的认识,厦大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人人参与、上下互动的可喜局面。

现在,厦大每栋宿舍楼的底层都有一个免费的开水饮水机,24小时供应开水,这是同学在厦大BBS上呼吁的结果。原来,打开水都要在固定的时间到开水房,它不仅远离宿舍,而且比较小,碰上高峰期有时还很难打到开水。学校有关领导得知后开会进行研究,不久就全部安装了饮水机。

值得说起的事还有很多。大至漳州新校区的学生宿舍设计,小到晾衣架、网络端口、自行车棚的设置、食堂菜价与卫生,以及宿舍熄灯时间的规定等,都倾听了同学们的意见作了改进,体现了人性化管理。

现在,BBS已成为校领导与同学们之间沟通的桥梁。在映雪园区,他们积极探索网络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已初步建立高效、便捷的映雪网站、师生互动平台系统、“映雪论坛”、自上而下的QQ工作群等四个方面的工作体系。定时进行联系和沟通,反馈同学学习、生活的基本情况,听取各学院对园区工作的意见、建议,厦大把这种做法叫做“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

除了网络之外,厦大还充分依靠团委和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实现自我教育”,校团委书记徐姗娜说。

团委建立的大学生素质拓展网上超市,成了同学们争先前往的平台。在这里,每个同学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而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完善自己的智能结构,促进全面成才。中文系党员学生韩涵已经连续3个暑假主动要求到安溪县尚忠希望小学支教,他说:“那里的孩子需要我,我有这份责任。”今年,他符合保送研究生的条件,但他让给了别人,选择了去西部宁夏支教。

厦大的校歌唱道:鹭江深且长,致吾知于无央;鹭江深且长,充吾爱于无疆。厦大的莘莘学子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着、成长着……(记者 吴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