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区新闻

公共事务学院李艳霞副教授校区开讲公民意识

时间:2010-10-27 来源:漳州校区教务办 浏览:

台风临近的夜晚虽然寒气凛冽,但校区4号楼的212教室里仍然座无虚席。10月21日晚7点,由漳州校区教务办主办的百科知识系列讲座“好社会与好公民——当代中国公民意识内涵与培育模式探析”在主讲人公共事务学院李艳霞副教授精彩的开场白下拉开帷幕。

纷纷扰扰的世界,我们应以何种原则面对亲友、社会、国家?什么样的社会是一个好的社会,什么样的人才能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当代中国的公民意识出现了哪些问题?我们的公民教育体系有哪些理念和偏差?李艳霞老师以独具幽默的语言将她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为同学们娓娓道来。李老师首先阐述了“好社会”的本质属性。她指出,当前社会环境日趋复杂,许多专家对于“什么是解决不和谐问题的‘总开关’”论断不一。从笼统的角度说,“好社会”的本质内涵就是国家领域、公共领域、私人领域和市场领域的互动、平衡、协调。人们在各个领域所遵循的标准也各不相同。正是因为标准应用的混乱,导致了当前社会诸多的不和谐问题。李老师例举当今社会中的一系列现象加以论证分析,从几个角度阐述了“好社会”与“好公民”的深刻联系。她提出,“外在的制度约束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人们内在的内心自觉才是根本。”

进而,她就着“人”的问题阐述了“好公民”所应该具有的公民意识的具体内涵和构成要素。她解释道,人类社会角色经历了“村民”、“臣民”、“市民”的变迁后,现已达到“公民”的阶段。公民意识是公民处理自身与国家、其他公民关系的心理体认。它包括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参与精神等。她引用社会调查得出的数据和案例指出我国当前公民意识的问题及其成因,强调了国家教育理念和培育方法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她说道,当前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人的可用性,而忽视人的实质性。政府应该修正教育观念的偏差,明确自己的任务,为培育公民社会提供资源,以减少“机会主义公民”、“悲观怀疑公民”、“极端激进公民”的蔓延。

讲座中笑声阵阵,气氛十分热烈。同学们都被李老师极生动诙谐的语言深深吸引。不少路过的同学也驻足围观。许多同学为了听讲座而直接坐在了地上。讲座最后在同学们意犹未尽的掌声中结束。相信在这次讲座中,同学能够获得关于自身公民意识修养的启迪,努力成为一名“好社会”中的“好公民”。

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办公室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