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刚去拔了牙,如果有什么跑风漏气的请大家原谅……”赵振祥教授一句风趣的开场白拉开了此次系列讲座的序幕。
10月30日下午3:00,由漳州校区学生办、团工委、新闻传播学院、校区学生记者站,以及胡定金教育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记者节活动月系列讲座在教学楼1号楼109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特邀了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赵振祥副院长与厦门日报社会部主任陈炜明老师为同学们传授他们多年来从事新闻教学与工作中收获的宝贵经验,并与同学们一同分享采访幕后的点滴故事。
学者风范赵老师——“新闻评论是媒体的软肋”
讲座前半部分由赵振祥老师主讲,赵老师首先分析了当前新闻工作者中“很少有人能拿得起笔写新闻评论”的现状,认为“新闻评论是媒体的软肋”,并强调了新闻评论的重要性。
在例文分析前,赵老师先引用了著名报人邵飘萍的一句名言“新闻的灵魂要冷静活跃于理想之世界,而耕耘于世人感情之田亩”,不少同学有感于这句名言而小声交流着,为接下来的经验交流奠定了浓厚的学术氛围。通过自己写的几篇新闻评论,赵老师耐心地为同学们传授写新闻评论的方法:在同学们快速阅览了实例后,赵老师开始作详细的分析与讲解。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不时微微点头、不时奋笔疾书,不时眉头微皱,若有所思。新闻传播学院的谢伟莲同学说:“作为记者,要冷静,理智,当然无可避免会融入个人感情,这时就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要像赵老师说的那样,多多读书,增加知识积累。”
接下来,赵老师还讲述了自己从事新闻工作时的亲身经历,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新闻工作者的辛酸苦辣,而其间不时冒出的小幽默更是让同学们不禁捧腹。同学们将热烈的掌声献给了这位幽默风趣又尽显学者风范的老师,不仅是感谢他为同学们带来的丰富知识,也是震慑于老师的人格魅力。一位彭同学告诉记者:“赵教授讲的内容学术性很强,结合例文比较深奥,给我的大脑带来了强大的信息冲击。”
经验丰富陈老师——“新闻工作要注重平衡”
在赵振祥老师结束了精彩的讲演之后,厦门日报的陈炜明老师通过自己丰富的实战经验与同学们分享了新闻工作幕后的故事。
陈老师首先拿出一份《厦门日报》,老师首先介绍了报纸的多种用途,让同学们意向不到的是,除了了解社会、获取信息外,老师还说“报纸可以用来上厕所、包垃圾……”。接着老师说道:“实际上报纸只是一个工具,我们应该用平常心来看待它。”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新闻工作要注重平衡”。
陈老师还从办报纸,编辑,排版,写新闻等几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如何做到“平衡”,并告诉同学们,在当今媒体日新月异的时代,报纸正在面临着“老龄化”的危机,在这个危机面前,报业是如何采取措施来应对年轻受众的流失,例如“通过互动拉近媒体与读者的距离”。来自新闻传播学院的卢静芳同学说:“我以前就和其他同学讨论过报纸是否会消亡的问题,大家意见不一,而我始终认为报纸是会继续存在的。今天听了老师的介绍后,我更加坚信只要与时俱进,找到正确的发展之路,报纸就不会消失。”
尽管陈老师并没有借助多媒体,仅通过对一份报纸的现场解析与自己在从事新闻工作中获得的经验教训来进行他的讲演,但是同学们还是被陈老师的风趣讲述深深吸引。彭同学说:“对比赵老师学术性的讲演,陈老师的则更多的是生活化的元素,两位老师都是饱含思想又幽默风趣,让我对新闻工作有了初步了解。”
除了精彩的讲演外,两位老师也分别给同学们留下了答疑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同学们积极踊跃地举手发言、提问,两位老师都给予了耐心的解答。
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学到了不少在课堂上没有或还未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品味到了新闻工作幕后的酸甜苦辣,收获颇丰。最后,讲座在同学们经久不断的掌声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办公室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