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直以来,漳州开发区党委、管委会始终坚持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占据有利竞争位置的最基本的策略之一,将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使教育与漳州开发区同步成长,日益壮大。目前,漳州开发区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显得更为重要。今年,秋季漳州开发区将在福建省率先推行15年免费教育,这一教育民生工程引得国内众多媒体关注。
近几年,漳州开发区不断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完善机制,提高水平,在全区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力推进的机制,有效促进了漳州开发区教育的均衡和持续发展。
调整学校布局 拓宽教育体系 漳州开发区建区之初仅有四所村小,如今已形成由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构成的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特别是“厦大系”教育赢得百姓的普遍赞誉,教育优先发展在漳州开发区22年发展历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2001年,漳州开发区创办了自己的幼儿园,解决了开发区幼儿教育问题。同时还引进了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大学——厦门大学,设立漳州校区,带来了浓厚的教育学习气氛。2004年创办南太武实验小学,大大缓解了外来员工子女就学难题。同时,加大投入,把改善区内原有的白沙、店地小学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使曾经教育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的农村小学变成现代化的学校。2007年,漳州开发区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与厦门大学共同创办厦大历史上第一所附属中学——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08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2011年,漳州开发区又与厦门大学合作创办了厦门大学附属实验小学。2014年,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幼儿园开始招生。另有海滨学校项目正在规划中。
从2008年开始,为了将区内教育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和整合提升,漳州开发区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工程,科学稳妥有序地推进小学整合撤并。2009年,石坑小学撤销,并入漳州南太武实验小学。2011结合校安工程要求,撤销大径小学,将其并入新建的厦大附小。学校的撤并,整合了教育资源,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办学规模适度、资源配置优化的新格局。目前,全区各学校均未出现超大班额或平均班额超20%的现象。
加大硬件投入 升级教学环境
教育要发展,硬件是基础。随着开发区建设不断加速,教育的需求也不断扩张,原有的办学条件不能满足发展要求。漳州开发区管委会高度重视,逐年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开展学校基础建设工作,大大改善中小学的办学条件,稳步推进漳州开发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今年7月,漳州开发区管委会投入近400万元,将白沙小学和店地小学两所学校利用暑期实践进行加固和扩建,包括教学楼全面翻新,拆除原有土操场,新建塑胶跑道、塑胶篮球场等多项内容。等工程竣工时,这两所村小也就正式告别“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沙土操场了,从此,漳州开发区内所有学校的塑胶运动场都配备齐全了。
据统计,从2007年至今,漳州开发区已投入近2亿元用于教育基建。去年,南太武实验小学、漳州开发区实验幼儿园改造完成;厦门大附小教学楼和风雨操场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今年5月,厦大附中国内部三期教学楼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目前,厦大附中艺术中心正在加紧进行,厦大附中游泳馆预计将于年底开工建设。
此外,漳州开发区管委会领导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校安工程。2009年,中央和省、市提出实施“校安工程”的部署和要求以后,漳州开发区积极向上级争取了校舍安全工程建设项目为7854平方米的校舍重建任务,除了获得省级及以上专项补助资金176.22万元外,管委会还为此投入了767.2万元的建设资金。至2011年底,白沙小学教学楼和厦大附小教学楼这两个“校安工程”项目均建设完成,保障了师生安全。
推出15年免费教育 成为全省第一例
从2014年9月1日起,漳州开发区推行户籍人口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政策。即除九年义务教育外,为具有漳州开发区本区户籍且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幼儿园和高中阶段(含普通高中、中职等)学生免除保教费或学费。
实施免费教育政策后,凡符合条件的漳州开发区户籍儿童,在公办幼儿园就读的,免除保教费;在民办幼儿园就读的,每人每学年可按公办幼儿园保教费标准获得财政补贴1350元。凡符合条件的高中阶段户籍生,在区内就读的,免除学费;在区外就读,每人每学年可按区内高中收费标准获得财政补助1200元。
据测算,实施上述学费(保教费)“免补”政策后,漳州开发区财政第一学年将投入教育经费约145万元;今后每学年将递增支出约为10万元。
目前,在国内虽然已有少数地方开始实行15年免费教育,但在福建,却尚未有地方实行。2010年起,福州市马尾区对高中实行免费教育,推行12年义务教育,开省内风气之先。而如今,漳州开发区推出15年免费教育,这更是成为全省第一例推行15年免费教育,颇具“领头羊”的先行典范。

编辑:冯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