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回眸

联合办学结硕果 厦大附中六年“三级跳”

时间:2014-10-22 来源: 浏览:

编者按: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简称“厦大附中”)是由我校与国家级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于2008年联合创办的公办完中,是我校第一所附属中学。建校伊始,朱崇实校长提出了将厦大附中建成“一流品牌示范中学”的发展定位。六年来,厦大附中全面贯彻高标准办学思路,软、硬件建设迅速跻身优质学校行列,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

今年高考,厦大附中诞生了一间“学霸”宿舍,四名男生都考出了644分以上的好成绩,其中黄永迎同学以660分考入北京大学。更让人欣喜的是,八成以上的学生上本一线,近百分百的学生上本二线,近三成的学生被“985”、“211”重点高校录取。

三年高考,本一达线率从不到30%跃升到80%,实现华丽“三级跳”。厦大附中“小小年纪大作为”的背后,有什么“独门秘籍”?

一流教育理念 别样幸福文化

篮球中锋、小钢琴家、乐队贝司手、多项国家级竞赛获奖者、漳州历史上首位被中科大少年班录取的学生……这个夏天,15岁的林嵘灏成为媒体笔锋下的焦点。

在附中,林嵘灏并不是个例。有三十多年教龄的姚跃林校长始终将“学生喜欢、家长满意”作为办学成功的评判标准。他将“以人为本,以德育人,自立立人,和谐发展”的附中办学理念通俗地表述为“培育和提升一流的教育服务品质,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他认为,实现“一流品牌示范中学” 的发展目标的必然路径是,坚定不移地为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提供“一流的服务”,从根本上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竞争力。

不同于一般学校,附中将价值数万的钢琴放置在公共场所,欢迎同学们随时弹奏,希望这种触手可及的便利提升孩子们的文化自觉性、自信心。

孩子们也用自己的精彩回报学校:校园广播里的原创歌曲,周末晚上学生乐队演奏会,每年新年广场钢琴音乐会。

在今年漳州开发区教师节表彰大会上,胡福评获得了“漳州开发区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师奖”,是开发区唯一同时获得这两项殊荣的老师。作为班主任,胡福评周一到周六都在学校;作为父亲,胡福评一周只有不到一天陪伴自己4岁的女儿。

胡福评是184名附中教师的“缩影”。在附中,教师生活在学生之中:早中晚和周末自习都有老师陪伴,有近一半的老师主持过“周末讲座”,更有一批老师牺牲休息时间,常年为学生社团做指导。

秉承南方之强的“宽柔以教”,附中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感恩。高考前夕,学弟学妹们自发为学长们喊楼加油。“高考加油”、“学长学姐在大学等我”,没有排练却整齐划一的拉拉队,让现场的每一个人热泪盈眶。

从孵化到成长 地方政府倾力支持

在2011年4月出台的《漳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漳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将附中建设成为“省级示范性和特色高中”、“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学校”、“将厦大附中列入国际交流合作学校”。为吸引优秀师资和生源,漳州市政府批准附中为开发区财政全额拨款的公办学校。

创建附中需用地,开发区无偿提供278.43亩,面积之大实为难得。好学校要有一流师资,开发区给附中教师以厦门特区同类校教师的待遇,还另外一次性发给每位老师最高21万元的住房补贴。附中教师,除引进全国各地省级重点中学的教学骨干外,新任教师主要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和“985”综合性大学毕业的优秀硕士生。为确保附中的办学品位,开发区财政一直为附中提供巨大的经费支持。

教育优先的发展战略给开发区带来丰厚回报。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厦大附中、厦大附小、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幼儿园构成了开发区“厦大系”优质教育资源,不仅为开发区子弟提供了高品质的教育服务,提升了开发区的社会品质,更成为其招商引资的一张“金名片”。

濡染“厦大特质” 传承嘉庚精神

走进附中,目之所及的风景让人恍如身在厦大,这里如同“中国最美大学”的缩影。

高起点建设、高标准配置折射出的是高品位办学定位。“附中的今天,得益于朱校长在建校之初就提出的‘一流品牌示范中学’发展定位!”姚校长由衷地说。

为了办好附中,我校与开发区组团考察上海中学、人大附中,学习借鉴名校办学模式,与开发区联合成立附中校务委员会管理学校,安排一名老师担任附中兼职副校长,利用厦门大学的优势资源,全力支持附中办学。

平日里,常有来自厦大的名师名家到附中开设讲座;为了探索学生培养模式,附中引入“导师制”,为实验班的每三名同学配备一名“成长导师”;厦大的图书资源为附中教师免费开放;漳州校区管委会和嘉庚学院与附中建立定期沟通协调的长效机制;厦大和嘉庚学院的学生变身“小老师”,在附中开展教学实习;学生们的互动频繁,在今年嘉庚学院的汉字听写大赛中,附中学生吴泓瑄勇夺桂冠,不小心抢了哥哥姐姐们的风头。

联合办学结硕果,后来居上可期待。正如我校党委书记杨振斌在获悉附中今年高考佳绩后所说,“让我们共同努力,支持附中在以后几年再上大台阶!”

本文刊登于《厦门大学报》2014年10月17日第二版、厦门大学主页

编辑:巩林